【案例回顧】
2024年3月某日,中国一位女士手持銀行卡急匆匆地走進銀行網點,银行要求匯款35000元。案说經廳堂管家核實,险网需谨客戶表示不認識收款人,可信收款賬號是汇款其老公提供的。廳堂管家頓生警覺,中国立即暫停業務辦理,银行引導客戶至運營內控副行長處,案说進一步了解客戶匯款用途。险网需谨
原來,可信客戶一年前在網上認識了現在的汇款“老公”——香港人,在上海徐匯區有一套正在裝修的中国別墅。“老公”是银行一名駐外軍醫,已跟隨部隊在埃塞俄比亞工作了五個月,案说近期在當地恐怖分子襲擊中受重傷。客戶聞訊後非常擔心,聽聞可以由國內的親屬向聯合國某將軍申請提前退休回家治療,於是提交申請,並很快得到答複:需繳納申請費35000元至指定個人賬戶。客戶對此深信不疑,著急匯款。運營內控副行長覺察事有蹊蹺:為何退休還需繳納申請費且匯款至個人賬戶?經追問得知,客戶僅知“老公”平日在上海上班,沒有和其同事聯係過。銀行工作人員初步判斷這是一起網戀騙局,果斷向屬地塘派出所報警。後經民警核實確認,客戶“老公”根本不是香港人。在多方勸說下,客戶最終意識到被騙,放棄匯款並對我行員工的熱心幫助表示感謝。
【案情分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上交友成為一種潮流,虛擬網絡給網友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本案便是一起典型的“網戀”詐騙案件。以戀愛為名、行詐騙之實是犯罪分子的慣用手法,其“套路”往往有跡可循。
步驟一:打造“人設”。利用網絡社交平台,抓住被害人急於求偶、消解寂寞、獲得情感認同等心理,虛構編造符合被害人內心期待的“人設”,吸引防範能力較低、易於信賴犯罪分子的被害人。
步驟二:取得信任。通過日常聊天等手段“加深了解”“培養感情”,與被害人建立虛假的“戀愛”關係,並在此過程中掌握被害人的各類信息,進一步取得被害人的信任。
步驟三:編造謊言。在充分取得被害人信任之後,編造“生病”“借款”“急用”“資金周轉”“共同投資”等理由,誘騙被害人支付錢款。
【風險提示】
此類詐騙手段迷惑性、隱蔽性較強,詐騙金額較高,為保護廣大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中國銀行提示:
一、不要輕信網上打造的“人設”,網上交友要多一份戒心。
二、凡涉及到借款、投資等金錢話題要提高警惕,建議認真核實對方身份,避免掉入騙子的“溫柔”陷阱,造成財產損失。
三、如不慎被騙或遇到可疑情形,應及時保留聊天記錄、轉賬記錄、銀行賬號等關鍵信息,第一時間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依法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