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民警張宏擁有一身獨門審訊技巧 善於從細節中找到突破口
張宏向群眾了解案件經過。厦门讯技细节
張宏喬裝打扮,民警门审外出進行踩點。张宏中找 張宏喬裝打扮,拥有于外出進行踩點。身独
張宏的巧善桌上總是堆滿了卷宗。 記者 彭怡郡 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彭怡郡 通訊員 廈公宣) 張宏,到突是破口廈門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第三大隊的民警。他長著一張娃娃臉,厦门讯技细节審訊時,民警门审有的张宏中找嫌疑人以為他經驗不足,企圖蒙混過關。拥有于但他們不知道的身独是,張宏擁有一身獨門審訊技巧,巧善擅長攻心,到突能從嫌疑人的行為挖掘出其內心的弱點,出其不意地進行攻克,可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在張宏看來,辦理案件時最重要的就是耐住性子。有組織犯罪案件是各類案件中最難偵破的類型之一,跨度時間長,人員多且複雜。一個組織調查時間往往長達數個月,其中的證據收集過程,更需要民警沉下心慢慢鑽研。從十多萬條報警信息、近千個GB的數據中篩選出有用信息,也是民警的必修技能。
抽絲剝繭 從13萬條信息中篩出線索
四五個紙箱裏堆放了近200本卷宗,每本卷宗200頁,而這僅僅是一個犯罪組織涉及的卷宗。張宏說,他們偵辦的對象都是黑惡團夥,這些組織的成立並非一朝一夕,而且成員眾多,需要摸清組織多年來的發展情況,理清組織架構,準確挖出組織人員信息。這些工作的難度,從上萬頁卷宗中便可見一斑。“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在借助技術手段的同時,也要依靠人力走訪確認。入門時,師父說要多聽多看,我學到的第一點就是耐住性子。”張宏說。
2014年,張宏負責偵辦以鍾某為首的涉黑案件。但該案件來源於群眾舉報,線索有限。為了挖出人員信息,張宏采用了最“笨”的人工模式———加入多個關鍵字,篩選了10年內與關鍵字相關的13萬條報警信息,再人工篩選出100多條可能與之相關的線索,再一一落實研判。“這個過程也可以通過機器篩選,但我總覺要親自看過,才能盡可能避免遺漏。”3個月沒日沒夜地工作,張宏熬黑了眼圈,而該組織結構也慢慢浮出水麵。
在這個過程中,張宏發現組織中一個外號叫“阿傑”的人,他早期參與了不少違法行為,因後期脫離組織,又是外地人,身份信息難以落實。在和報警人的交談中,張宏得知城管曾拆除鍾某名下的一處違章搭蓋,鍾某組織了大批人阻撓執法。本著不遺漏一條線索的想法,張宏從相關部門調取了現場執法視頻。“該組織的每個人我都排查得很清楚,但視頻中有一名躲在人群後的男子,看著眼生,他很有可能就是‘阿傑’。”果不其然,進一步調查後,此人正是“阿傑”。經過一絲不苟的調查,張宏和同事終於抓獲該組織14名涉案人員。
隨機應變 喬裝打扮將犯罪團夥一鍋端
梳理出組織人員後,抓捕行動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了。張宏從小聽外曾祖父講述抗日戰爭經曆,“當時,外曾祖父為了完成送情報的任務,做了許多掩人耳目的偽裝,這些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去年,以顏某敏為首的犯罪組織被捕,成員共有24人。這夥人都居住在海滄的同一村子裏,村子裏外來人口較少,貿然進村容易打草驚蛇。“我們特意選了個時機進村探查,沒想到,剛進村就有人警覺地問,我們是做什麽的?”雖然張宏找了借口,未讓對方起疑,但他也意識到進村偵查困難重重。
對村子進行詳細了解後,張宏發現那裏有許多紅磚瓦厝的古建築。於是,他學外曾祖父喬裝打扮,和同事扮成遊客,背上相機進村。為了擴大偵查範圍,張宏不斷變換身份,扮成快遞員、送餐員,終於摸清24名成員的落腳點,並製定了抓捕方案,將該組織一網打盡。
抓捕中也會有突發情況。2017年,張宏和同事破獲全省首個“校園貸”惡勢力犯罪集團。“我們定下的抓捕方案是隔天淩晨6點,多路民警同時出動,主犯方某當時是在老家雲霄,我們在雲霄布置了抓捕人員。沒想到,抓捕當天淩晨1點,方某突然開車來廈門。”
正在待命的張宏和同事立刻趕往方某在廈門的落腳點。趕到小區的張宏躲在草叢裏,這樣既能守住小區出入口,又能觀察到方某房間的情況。那一晚,張宏蹲守了4個小時,身上被蚊子咬了十幾個包。正是這4個小時的蹲守,他們鎖定了方某的情況,並將其成功抓捕。
善於攻心 一句話擊垮嫌犯心理防線
人員抓捕後,緊接著是審訊工作。張宏長著一張娃娃臉,不少嫌疑人看了覺得他年紀輕、經驗少,不肯交代。實際上,他不僅經驗老到,審訊前他還會充分掌握嫌疑人情況,了解其心理。這個過程就像建模,張宏要從各個渠道,翻看近千個G的數據信息,才能對嫌疑人有全麵了解,從而找出審訊的關鍵點。做足功課的張宏,審訊時與他的娃娃臉形成巨大反差,有時還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去年,在抓獲以顏某敏為首的犯罪組織後,張宏開始審訊工作。小頭目顏某洋是該組織的重要人物之一,起初他不肯配合審訊,在與顏某洋幾次“交鋒”後,張宏發現其心理複雜。“他畏罪害怕,又抱著一絲僥幸心理。”翻看顏某洋手機時,張宏發現他曾給顏某敏發了一條關於掃黑除惡的新聞。雖然顏某洋沒有對這條新聞進行評論,但張宏知道,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是違法的。“發現了這個突破口,審訊就順利多了。擺證據、講形勢,我們要讓他認清當前掃黑除惡的態勢。”顏某洋意識到自己不可能逃脫後,便如實交代。
而在另一起案件中,嫌疑人陳某同樣拒絕回答民警的提問。在對同一組織的其他人員進行審訊時,張宏特意詢問了陳某的習慣,得知他煙癮很重。審訊陳某前,張宏故意提起這一細節,甚至連陳某常抽的香煙品牌、每天的抽煙數量都說得一清二楚。“陳某很吃驚,問我怎麽知道的。我告訴他,其他人員已經把案件都交代清楚了,甚至還說了許多與案件無關的細節。這讓陳某知道,警方對他已足夠了解,並掌握證據,無形中給他施壓。”長久沉默後,陳某心理防線崩潰,承認了自己的犯罪行為。
這樣的審訊案例數不勝數,有的嫌疑人在與張宏交心後痛哭流涕,哭訴自己的經曆,悔恨曾經的行為。去年有大半年時間,張宏幾乎天天都去看守所參與審訊。剩下的時間,張宏還要外出抓捕,尋找證人調取證據。
早出晚歸的日子總是辛苦的,但家人的陪伴總讓張宏倍感溫暖。去年張宏生日時,1歲的女兒糯糯地喊著“爸爸”。張宏記錄下來,並發在朋友圈,他說,“這就是我奮鬥的動力,前方也許有更多未知的挑戰,但前進的步伐越發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