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绝简是单道的基刻入基因的,這個你不服不行。测出比如我簡單出五道題,绝简每題一分,单道的基如果能得四分以上,测出就證明你是绝简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第一題:宮廷玉液酒,单道的基______一杯。测出A. 一百六 B. 一百七 C.一百八 D. 一百九
第二題:奇變偶不變,绝简__________。单道的基A.其義會自現 B.中子不帶電 C.不溶鋇和鉛 D.符號看象限
第三題:一條大河波浪寬,测出風吹_____香兩岸。绝简A. 梅花 B. 桂花 C.稻花 D. 油菜花
第四題:____講話理太偏。单道的基 A. 李大哥 B. 王大哥 B.張大哥 D. 劉大哥
第五題:葫蘆娃,测出葫蘆娃,一根藤上____朵花。 A. 一 B. 三 B.五 D. 七
不要覺得這些題簡單,如果覺得小兒科,那是因為你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你覺得簡單,是因為這些東西早已經沁入你的血脈,刻入你的基因,你已經打上了中國人的烙印。
一旦聽到上半句,或者一旦聽到熟悉的旋律,你的天線就接收到了信號,你的DNA就會被喚醒,你腦子中就會條件反射一樣給出答案,甚至熟悉的旋律在耳邊縈繞。
類似的題目還有很多,比如“王侯將相,______。”“床前明月光,______。” “人生自古誰無死,_______。” “天下興亡, _______。”“苟利國家生死以,_________。”“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朋友______”
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你在異國他鄉,聽到熟悉的鄉音,聽到熟悉的旋律,你的心裏便會不由自主地泛起漣漪。
這種家國情懷,就是我們民族獨有的基因。
大家別不相信,這些暗號,關鍵時候真的可以當DNA檢測使用。列寧同誌講過,憑借《國際歌》可以找到同誌。曆史上這類事情也很多。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昌起義軍掉隊的譚甫仁,就是靠會唱《國際歌》,歸隊秋收起義部隊。1955年,譚甫仁被授予中將軍銜。
2011年利比亞撤僑,經過埃及邊境時,好多人護照被搶了,沒有了身份證明,埃及軍方不讓進入,還有很多難民也想趁機湧入。
中國駐埃及使館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會唱國歌的,就是中國人。然後大家開始唱國歌,唱國歌就放行。
後來在也門撤僑時,這方法不靈了,因為有他國公民也臨時學了幾句我們國歌,但聰明的解放軍開始出附加題,說家鄉話或者對暗號,這玩意比基因檢測還靈。
所以你看,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多重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中華大地,哺育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可以說每一寸土地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壯麗的詩篇,都有厚重的文化,安徽也不例外,安徽不止有徽商,不止有筆墨紙硯。
蕪湖繁昌的人字洞遺址,標誌著二百多萬年前江淮大地上就有人類活動。
距今7300年的蚌埠雙墩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而這些陶器的底部,又共發現了630多個刻劃符號,所包含的內容之豐富,是同時期任何遺址所無法比擬的。
其中一些“雙墩刻劃符號”和一些商朝甲骨文之文字,要麽幾乎相同,要麽非常的類似。雖然這些刻畫符尚且不能破解和連詞成句,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是甲骨文的祖先。
距今5800年~5300年的馬鞍山淩家灘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石陶器石器,跟遼寧的紅山文化、浙江的良渚文明,合稱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也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更值得深思的是,淩家灘文化,與兩千公裏之外的紅山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地出土的玉璧、玉龍、雙聯璧、箍形器、玉龜、玉鷹等文物從形製到製作工藝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而淩家灘出土的玉人,與三星堆的青銅麵具撞了臉,雖然兩者相距兩千裏、相隔兩千年。更說明中華文明是多源一體、一脈相承的。
距今4000多年的蚌埠禹會村遺址,為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也見證了南北文化在江淮大地的融合和交流,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價值。
1983年12月,銅陵義安區西湖鎮童墩村出土一對饕餮紋爵和饕餮紋斝(jiǎ),它們都是商代早期的青銅器皿,距今已經有3500多年了。這對文物說明,銅都名不虛傳,銅文化傳承了數千年。
1959年,黃山屯溪弈棋機場1號墓出土了一件距今約三千年的奇特青銅器——雲紋五柱器,被網友戲稱為西周路由器。
這再次說明西周時期安徽的青銅文化已經極為璀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安徽博物院、銅陵博物館、或者壽縣博物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看一看。
壽縣博物館別看以縣冠名,重量級文物太多,即使最好的那些文物,都已存放到了國博或安徽省博,也不影響它在文博界的聲譽和地位,在安徽仍是僅次於省博的存在。
在此後的歲月裏,很多重大曆史事件發生在江淮大地:陳勝吳廣在這裏揭竿而起,項羽劉邦在這裏一決雌雄,淮南王劉安在這裏得道,張遼在這裏威震孫權……
總之,
每寸土地都有自己精彩的曆史,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厚重的文化,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英雄壯歌。
作為後人,我們有義務去發掘、去傳承、去創造、去發展。
曆史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我們步入了網絡時代。
網絡隻是工具,文化才是內涵,音樂可以是載體。
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離不開網絡的助力。
如何用網絡助力文化兩創,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
在這方麵,安徽省委網信辦當仁不讓,積極勇敢地向前邁出了一步,主辦了一場“一城一歌”網絡音樂文化交流營。
活動中,來自全省16個市的原創音樂人,從家鄉悠久的曆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創作了大量的網絡音樂作品,把家鄉的特色唱了出來,並通過網絡分享給網友。
而這隻是安徽網絡文化季係列主題活動之一,後續他們還會有更多活動,通過網上網下聯動、挖掘展示同步、交流創作互促, 打造新的安徽文化DNA。
原標題:就這麽絕!簡單幾道題,就能測出你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