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满月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開市運行滿月。北交部從市場表現來看,所开市资司审首月總體運行平穩,金偏改革積極效應顯著:市場成交額顯著增加,企业上市新股股價集體上漲,成长出市場參與熱情迅速攀升,性突創新層、满月基礎層受到帶動,北交部交投活躍度有效改善。所开市资司审
北交所董事長徐明表示,金偏“北交所開市是企业邁向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第一步,初步實現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长出聚集,開市後市場各方反應積極、性突參與度和獲得感明顯增強,满月對新三板創新層、基礎層掛牌公司也產生顯著帶動效應。”
成交活躍價格平穩
“北交所開市一個月以來,市場成交活躍度提升,價格走勢整體平穩。”中信建投證券股權資本市場部行政負責人陳友新對記者如是說。
數據顯示,11月15日至12月14日,北交所合計成交額達478.97億元,雖然成交額受開市效應消退影響,在開市第二周逐步收窄,但變化趨勢符合新設板塊一般規律。
創新層企業轉北交所上市公司11家,股價出現集體上漲,月平均漲幅達110.84%。精選層平移北交所上市公司71家,當月多數出現回調,但整體表現仍較“設立北交所”消息宣布前平均上漲29.97%。從市場表現來看,北交所個股股價日均振幅由開市首日的25.51%降至5.28%,股價趨於平穩。
“市場資金有向頭部優質公司集中的趨勢。”陳友新介紹道,截至12月13日,北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達2654.59億元,市值排名前三位的公司分別為貝特瑞(778.75億元)、連城數控(225.53億元)和吉林碳穀(195.01億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占北交所總市值的比例達61.16%。從成交額來看,北交所開市首月,成交額排名前三位的公司分別為貝特瑞(45.42億元)、吉林碳穀(31.35億元)和長虹能源(20.34億元),成交額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占北交所總成交額的比例為48.52%。
對此,陳友新分析稱,“上述公司均在細分行業中占據領先地位,在獲得較高市場關注的同時,也為北交所帶來新的投資機會,這正體現北交所定位於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初衷,整體表現符合市場預期。”
北交所反哺效應顯現:創新層、基礎層企業交投明顯改善、價量顯著提升。“設立北交所”消息宣布以來,三板成指、三板做市、創新成指累計漲跌幅分別為15.13%、34.79%、20.19%;北交所開市後,創新層、基礎層企業日均成交總額較消息宣布前增長1.83倍。由此可見,北交所對新三板創新層、基礎層產生一定的投資輪動效應。
規則機製全維度守護
北交所開市首月表現平穩,離不開相關規則機製的全維度守護。
北交所交易規則中,“30%漲跌停”的交易限定是最受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具體來看,北交所對股票交易實行30%的價格漲跌幅限製,在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的股票上市交易首日(不包括增發)、退市整理期首日無價格漲跌幅限製。
12月13日,諾思蘭德強勢漲停,成為北交所開市以來首隻漲停價收盤股票,其股價也創出曆史新高。陳友新認為,北交所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的亮眼表現,正說明市場對其地位和未來發展的認可。同時,也從側麵體現出北交所實施30%漲跌幅限製給予市場充分的價格博弈空間,進而保障價格發現效率。
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夥人常春林對記者表示,北交所“30%”漲跌幅的設置,有助於市場定價更加合理,適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征,為提供更好服務奠定了良好製度基礎。
同時,北交所構建了普通股、優先股、可轉債並行的多元化再融資工具體係。在再融資製度設計上,北交所平移了新三板特色製度,對符合再融資辦法相關條件的自辦發行,簡化申請材料和申報安排;對於符合條件的授權發行,設置快速、便捷的簡易審核要求,以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發展。
12月初,諾思蘭德、同享科技先後發布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說明書,並成為北交所開市以來率先發布再融資計劃的兩家公司。募集資金用途方麵,這兩家公司定增融資都將用於提高生產能力、補充流動資金。對此,陳友新認為,“再融資製度可支持企業按需靈活融資。”
11月12日晚間,北交所公布第一屆上市委名單,威博液壓和滬江材料於11月26日和12月3日先後過會。常春林表示,“隨著上述兩家公司上市進度穩步推進,試點注冊製改革將在北交所實現真正落地。長久來看,北交所發行上市審核製度將有利於新股市場化定價,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陳友新認為,北交所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擬上市企業儲備梯隊,隨著注冊製改革的深入推進,北交所上市企業數量將持續增長,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將在資本助力下,成長為實體經濟的支柱力量。
“預備隊”呈高盈利水平
根據上市規則要求,在全國股轉係統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掛牌公司可申請到北交所上市。與此同時,為契合中小企業發展階段和經營特征,北交所設置四套差異化上市標準,涵蓋市值、營收、研發等指標,在門檻設置上包容性更強、覆蓋麵更廣。
據全國股轉公司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創新層掛牌公司共計1225家,新三板基礎層公司共計5738家。陳友新介紹道,“在不考慮發行市值情況下,超半數創新層掛牌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標準。”
此外,北交所“預備隊”正持續擴容。據北交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記者發稿,有59家企業處於發行上市審核階段,包括49家已問詢、8家中止以及2家報送證監會。
從經營業績看,除威博液壓、滬江材料兩家企業外,57家北交所在審企業盈利水平較高,成長性突出。2021年上半年,57家企業實現平均營業收入為1.75億元,平均淨利潤為1697.1萬元,近兩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7.41%、21.09%,37家(占比64.91%)企業實現了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雙增長,成長速度維持高位。
同時,多家創新層公司計劃衝刺北交所。截至12月10日,共有187家北交所在輔企業。從籌備意願看,上述187家企業中,有110家於今年提交輔導備案材料,占比達58.82%;72家於下半年提交材料,占比65.45%。而這72家公司中,於“設立北交所”消息宣布以後提交材料的有62家。由此可見,掛牌公司籌備北交所意願強烈,籌備進程明顯加快。
從經營業績看,2021年上半年,上述187家在輔企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近兩年複合增長分別為23.65%、10.50%,其中113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與淨利潤雙增長;盈利質量方麵,187家在輔企業淨資產收益率為11.43%,與北交所上市公司基本持平;從研發情況看,187家在輔企業中研發強度超過4%的公司有104家,超過5%的公司有77家,基本達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陳友新進一步介紹道,“近期,申報新三板掛牌企業質量也在持續提升,多家申報掛牌公司年度盈利規模已達北交所財務指標,在申報掛牌時,多家企業計劃同時實施定向增發,目的是直接進入創新層。此外,明年還將有一批符合條件的基礎層公司調入創新層。綜合多重因素來看,北交所後備力量充足,預計明年將迎超100家新晉上市公司。”
本報記者昌校宇
(責任編輯:蔣檸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