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集美區:精彩活動樂不停 傳統民俗韻味長
集美區慶祝元宵文藝晚會以《盛世鼓舞》開場。厦门(記者 黃曉珍 攝)
盛光社區書院元宵喜樂會上,集美小朋友猜燈謎。区精(記者 林桂楨 攝)
集美社刈香巡遊隊伍在歸來園表演舞龍。彩活传统长(林誌傑 攝)
看歌舞表演、动乐聽閩南戲曲,不停賞花燈、民俗猜燈謎、韵味做紅包燈籠,厦门吃元宵、集美“油錘”乃至“百家宴”……元宵前後,区精集美區委宣傳部、彩活传统长集美區委文明辦、动乐集美區文體廣電出版旅遊局、不停集美區文聯等部門與各鎮街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藝晚會、遊園活動、體育賽事和民俗體驗活動,並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民俗活動中;與此同時,集美社的刈香巡遊也火熱舉行,到處都是歡喜鬧元宵的節日氛圍。
精彩文藝晚會 陪居民喜鬧元宵
2月19日晚上,“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集美區慶祝元宵文藝晚會在杏林文體廣場舉行,為百姓奉上一場視聽盛筵。
“咚!咚!咚!”由集美區音樂舞蹈家協會熱情演繹的《盛世鼓舞》,一出場就點燃了歡騰的氣氛;悠揚的歌聲響起,本土歌手光輝以歌曲《最美是集美》向集美深情告白;模仿秀《豬八戒賀新春》逗樂全場,豬八戒還來到人群中與小朋友互動……精彩的節目輪番登台,陪大家喜氣洋洋過元宵節。
本次晚會的演出名單上不僅有專業歌手、舞蹈家,還有本土草根藝術組織。閩南話三句半《阮厝廈門實在好》就是由高浦團結鼓藝隊表演的,杏林街道紡織社區舞蹈隊的大媽們也精心準備了舞蹈《千裏萬裏集美情》;杏東小學三愛民樂社的七個萌娃,用傳統民樂古箏三重奏《賽馬》慶祝佳節。
現場還來了兩位金發碧眼的演員,他們是一對夫妻搭檔——來自烏克蘭的Alana和來自俄羅斯的Mylola。“我們準備的節目是雙人舞《Dance With Me》,希望與中國人一起熱鬧過元宵。”這對夫妻去年到集美工作,前不久受邀到中國朋友家吃年夜飯,“一家人圍爐,還用紅色信封包紅包,很有趣”,Alana說自己對中國舞蹈感興趣,已經列入了新年計劃。
文體活動紛呈 獨家節目樂不停
為營造喜慶的節日氛圍,各鎮街和村居的元宵文藝晚會也輪番上演。昨晚,灌口鎮慶元宵文藝晚會在風景區公園舉行;在後溪鎮,居民歡聚在永祥新城廣場,共賞慶元宵晚會;杏林文體廣場上,“春暖杏林·惠民文化進萬家”2019年杏林街道慶元宵活動和文藝演出從下午到晚上歡樂不停。
不少村居還迎來了各自的元宵“獨家節目”。昨日,杏濱街道三秀社區舉辦“開門日”百家宴,居民把自家的拿手好菜帶來與鄰裏分享,一起過了個團圓日;位於集美街道的陳文確陳六使陳列館裏,孩子們一起製作紅包燈籠;日東社區的“賞燈賞月人團圓,闔家歡樂鬧元宵”元宵節主題燈會現場,也是年味濃濃。
喜慶鬧元宵,自然少不了運動。2月17日上午,集美區少兒圖書館的元宵讀者遊園活動舉行,孩子們在有趣的小遊戲中鍛煉身體。昨日上午,2019年集美區慶元宵少兒乒乓球賽在杏林體育館開鑼;在後溪鎮,岩內村的舞蹈會、東宅村健步行如火如荼地開展;在杏林街道,高浦社區的2018年籃球賽迎來收官之戰;接下來,僑英街道元宵節羽毛球賽、乒乓球賽也將打響。
社區書院搭台 民俗活動亮點多
除了看花燈、猜燈謎,有的地方還要“乞柑乞蠟燭”、全民集體吃鹹粥……這些有趣的元宵習俗,在集美的各大社區書院都能找到。元宵節前後,集美區38家社區書院組織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動30餘場次。
各書院結合社區文化特色和居民需求,開展獨具地方特色的元宵節活動。在灌口鎮頂許社區書院的元宵民俗文化節上,居民現場體驗“乞柑乞蠟燭”、全民集體吃鹹粥等地方特色元宵習俗;後溪鎮新村社區書院開展“喜慶新春 與民同樂”元宵遊園會,親子攜手製作花燈,玩趣味燈謎、家庭互動等遊戲,熱鬧非凡。
節日總是與美食“捆綁”在一起。在閩南,脆美的“油錘”、象征團圓吉利之意的“元宵”、除熱益氣的“年糕”等是人們歡度春節的佳品。集美各社區書院邀請社區達人,讓新廈門人體驗製作“元宵”“年糕”“鼠曲粿”等傳統美食,一起品嚐分享元宵節的喜悅,更好地融入廈門。
依托社區書院平台,集美的社區書院采取“社工搭台、民眾唱戲”的形式,吸引村居的文藝達人、文娛隊伍力量共同打造元宵晚會。比如,鐵山、銀亭、日東社區書院等以武術、舞蹈、歌曲、樂器演奏、答嘴鼓、木偶戲等豐富的節目為大家獻上元宵祝福。
年度刈香巡遊 已沿襲八百多年
昨日,集美社年度最熱鬧的活動——刈香巡遊舉行。這是集美社陳氏的特有傳統民俗,至今已沿襲800多年。
有說法認為“刈”在閩南話裏是割的意思,音“掛”,刈香是去祖廟分香火回到社裏。而集美區政協文史顧問陳新傑說,古代王爺出行要左右兩個人掛著香囊,後來演變為兩人為王審知挑著香爐出行,故為“刈(掛)香”。
上午8點,集美大社戲台廣場響起熱鬧的鼓樂,閩王王審知、“進士祖”陳文瑞以及王審知夫人、王審知妹妹、黑麵祖師等神像被八抬大轎請出,和鑼鼓隊、彩旗隊等一起沿著大社路、集岑路、嘉庚路等,到集美陳氏的祖祠和各個角落巡遊。
巡遊所到之處,沿街商戶和住家擺設案桌、備上供品,犒勞迎神;門口放一個水桶,裏頭裝著稻草、地瓜等——據說這是為王審知的馬所準備的糧草。主人燃炮迎神,並持香作揖虔誠祭拜。沿途不斷有村民加入巡遊,隊伍綿延數裏,最後回到大社陳氏宗祠,與宗親和海內外鄉親齊聚一堂,共同祭拜。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減少空氣汙染,今年集美陳氏宗親理事會準備了兩台電子禮炮,在巡遊隊伍前“開路”,增加節日氣氛。
特寫
集美濃濃年味
感染遠近賓客
把2歲的小孫女扛在肩上,居民王福亮一家在集美區慶祝元宵文藝晚會上看得格外入迷。“孫女是個小戲迷,最愛看歌舞表演和閩南戲曲,有時候還跟著手舞足蹈的。”王福亮樂嗬嗬地說,他來自山東,去年8月被兒子接來集美,“我們就住在附近,杏林文體廣場經常有文藝晚會,隻要有時間我和愛人都帶孫女來看。”
集美社刈香巡遊現場有兩個特殊的麵孔——華大的俄羅斯籍教師李太龍和太太陳麗梅。“刈香巡遊很熱鬧,氛圍很好。”李太龍夫婦跟著巡遊隊伍走了一圈,回到大社戲台,就被現場的木偶戲表演吸引,說要找機會去深入了解。在北京待過五年的李太龍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因為陳麗梅對東亞文化感興趣,去年10月來廈門後,夫婦倆每個周末都到廈門各處遊玩,了解當地習俗文化,並為之打動。
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黃文鹿 黃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