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金嬌
今年畢業季,周杰助老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周傑交出了一份幾近完美的情义畢業答卷:他的研究成果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賦能機器人情感,搶占國際前沿科技領先地位;讀研期間,扶幼他在頂級期刊(會議)上發表論文20餘篇;曾4次獲得國內外大數據挖掘比賽冠軍,传递並代表學校首次在國際頂級賽事國際知識發現和數據挖掘競賽(KDDCUP)中位列前三……
“學霸”是周杰助老如何煉成的?攻讀碩博的五年間,信奉“越努力越幸運”的情义周傑每天早上八點進實驗室,直到淩晨才結束一天的扶幼科研。不過,传递在成為同學眼中的周杰助老頂刊“大神”前,他也遭遇過一連串挫折,情义投稿的扶幼10多篇論文曾經接連被拒收。
博士畢業後,传递周傑放棄一家企業提供的周杰助老百萬年薪,依舊甘願做一隻“蜂鳥”,情义在實驗室中“高頻振翅”。扶幼因為,他始終難以割舍自己的夢想:讓AI有情義!
“機器人並非冰冷,我希望創造出像《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一樣溫情脈脈的機器人,更好地服務弱勢群體。”帶著這份科研使命,周傑立誌做有應用價值的科學研究,做人工智能賦能情感的領跑者。日前,周傑被評為2021年“最美大學生”。
從人的情感需求出發,挑戰前沿新課題
讓機器人擁有情感,談及自己的研究方向,周傑總會兩眼放光。他心中有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讓天下的每一位父母都能隨時隨地得到兒女般的陪伴,讓這個社會充滿更多愛。
周傑老家在浙江諸暨農村。讀大學以來,每次返鄉,他總會看到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坐在門口等待親人歸來的場景。每次返校,自家親人也會在車站前,依依不舍地目送他遠去。這些不舍離別、渴望團聚的畫麵始終在他的腦海揮之不去。
2016年,從浙江師範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後,因成績優異,周傑被保送至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一名博士研究生,師從賀樑教授。入學後,機器人情感分析技術難點與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的情感需求,成為師徒二人經常探討的話題。他們希望,讓機器人也有“溫度”,解決經濟轉型期助老扶幼的迫切之需。
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對於人機交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應用研究領域。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較為小眾的領域,意味著更高的科研難度和更多的試錯可能。“人工智能比人類強的隻是擁有更多的算力,而這是依靠大量的訓練數據來實現‘成長’的。而我們的研究目標是,希望讓機器人不僅僅擁有更高的‘智商’,同時也要擁有一定的‘情商’。”隨著思考和研究的深入,周傑也越來越能抓住情感分析研究的難點痛點,屢有創新突破。他先後在國際知名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累計發表論文2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發表13篇。
讀博期間,他長期擔任多個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的審稿人,應邀參加國際頂級會議並進行口頭報告。
堅信“一萬小時定律”,因為熱愛所以不懈追求
周傑從未把榮譽作為自己的閃耀光環,他認為,“很多事情是順其自然的,因為熱愛才有了追求的不懈動力。”
從兒時起,周傑就在心裏埋下了科學的種子,希望成為科學家,通過努力投身強國偉業。
“讀博期間,有時也會覺得壓力很大。尤其是當實驗效果不理想、論文一直被拒時,內心也曾經否定過自己。但我始終相信,與其有時間難過,不如埋頭苦幹。”周傑至今仍然記得兩年前的一個冬夜,淩晨一點,他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冒雨騎著單車趕回宿舍,冬雨冷冷地打在臉上。當時,他已有十多篇論文連番被拒,一直保持“有產出、零論文”的狀態。
但熱愛就是永動機。從最初被拒,到而後接連發出20餘篇論文,周傑認為,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在起作用。“選定了目標,就要堅持到底。如果你還沒成功,很可能是努力的方向錯了,或者努力的程度還不夠。”
通過不斷努力,周傑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與實踐成果,先後獲得華東師大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2020上海市大學生年度人物和2021年“最美大學生”等榮譽稱號。
放棄百萬年薪,立誌做人工智能賦能情感的領跑者
周傑在科研上的優異表現,也讓不少企業刮目相看,紛紛拋來橄欖枝,甚至還給出了年薪百萬的待遇。麵對“月亮與六便士”的難題,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最終還是選擇追隨初心,“做博士後,繼續未竟的研究!”
周傑難忘自己第一次出國的場景。那是2018年,他到美國參加一場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國際會議。原本有些緊張的他,在進入會場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中國麵孔,倍感親切亦倍感驕傲,一個想法也頓時浮上心頭,“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麵孔被國際認可。未來,我也想做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跑者,在國際上發出更多中國聲音,為祖國的美好明天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