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種商家營銷套路侵害權益?直播買到的商品出故障投訴無門?黑貓投訴平台全天候幫您解決消費難題【消費遇糾紛,就上黑貓投訴】
原標題:直播商品秒發貨商家究竟急什麽
為了能讓用戶掏出尾款,商品商家和平台均絞盡腦汁。货商11月1日上午8點,家究竟急天貓已開啟付尾款和退全款的直播通道。然而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商品部分用戶付完尾款還未想清楚是货商否要退全款時,一些商家甚至做到了秒發貨。家究竟急同時,直播短信轟炸、商品私下電話、货商微信邀請等“跪求”好評的家究竟急方式也開始頻繁冒頭,商家輪番轟炸地催促著消費者趕緊支付尾款、直播趕緊下單。商品恨不得替用戶按下支付尾款的货商選項,為何商家們急成這樣? “一秒”發貨 電商與快遞企業宣揚了數年的“‘雙11’商品提前放到前置倉,縮短發貨時間”,似乎實現了,也意味著留給消費者後悔的時間少了。 11月1日上午8點左右,北京商報記者支付了一款在直播間購買的水牙線產品的尾款後,發現時隔僅1小時左右,商品已經處於發貨待攬收狀態。而在一些社交平台,部分網友同樣感受到商家們秒發貨的手速。一些網友稱“淩晨付的尾款,第二天早上快遞就到了,生怕我早上起來就給退貨了嗎?”“早上10點付了尾款,下午1點就能取件了。” 過往直播間遲遲不發貨的情形在今年“雙11”似乎不再明顯,北京商報記者在抖音參與“雙11”活動的部分直播間隨機下單後,發現大部分訂單能做到12小時內發貨。盡管用戶能在收到貨後選擇“七天無理由退款”,但直播這類鼓動式銷售因帶有更明顯的衝動消費特征,也讓部分用戶吐槽“下單後還沒反應過來,貨已經在路上了”。 與此同時,北京商報記者還從部分用戶的反饋中得知,在“雙11”期間,一些中小商家或是未刷新訂單信息,或是無視用戶的退款要求,以“已發貨”為由拒絕了用戶的退款申請。 在抖音直播間購買了一件上衣的陳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稱,因為上衣長時間未發貨,10月23日上午5點左右,她向商家申請退款卻被拒絕。隨後,物流信息顯示該商品在同日晚間8點左右已攬件。為何在發貨前提交了退貨訴求卻被駁回?為陳女士提供服務的商家對此回應稱可能是退款原因未過審。 五花八門催尾款 “對於未發貨的商品,正常來說用戶提交了申請是能退款的,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信息更新不及時或是商家忘記填運單號,結果造成這樣的情形。”另一位銷售服飾的抖音商家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 無論如何,為了能讓用戶快點掏腰包,縮短猶豫時間,達成更多成交,商家們的策略可謂五花八門。 在“雙11”期間下單的李女士表示,在10月31日晚間,她不僅收到了數條曾在淘寶上關注的店鋪發來的促銷短信,或是添加微信的請求,在預售期間,一家售賣女包的商家以個人電話形式聯係她希望能改動評論。“我收貨後覺得包包質量一般,就打了中評,對方提出給我30元紅包將這條評論刪除。因為商家覺得大促期間的評論非常重要,會影響到中小店鋪的後續銷售。” 據了解,在10月27日,工信部召開行政指導會規範電商平台短信營銷行為。會議指出,“雙11”促銷期間平台“默認”注冊用戶同意直接發送促銷信息,平台商家利用平台規則漏洞發送營銷短信等問題較為突出,明顯侵害消費者權益。對此,會議要求平台承擔起平台生態治理的主體責任。 抓取注意力 商家隻能不斷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並在短時間內鎖定,讓消費者猶豫的時間盡可能縮短。這或許能防止消費者後悔,並避免其注意力轉移到競品的池子裏。“到嘴的鴨子不能飛了”是所有中小商家的想法,誰都不想辛苦博取到的注意力,反而成交在他處。在“雙11”這樣各路人馬混雜的流量池裏,中小商家多少有些焦慮,一直做著反複抓取消費者注意力的動作,轉化成交自然是越快越好。 “現在平台上的商家太多了,競爭很激烈,平台也會以轉化率衡量一家新店鋪的商業價值。”上述抖音商家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例如兩家同品類的店鋪,同一個商品和價格,在一場直播後,前者轉化率為20%,後者轉化率為50%,那麽後一個商家就能獲得平台未來更多的流量扶持。商家也可以去購買平台流量,通常上百元不等,但不保證轉化。因此就會有中小商家選擇去刷單、私下聯係用戶等。 如今,品牌店直播已經成為直播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雙11”期間,部分品牌在點淘、抖音等平台均有開設直播。為讓流量能更長時間停留,不論是點淘的“雙11元寶狂歡節”,還是抖音以輕抖App吸引達人和用戶做任務領紅包,均是在搶奪用戶注意力上下功夫。部分用戶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看一些品牌或達人直播時,隻要滿足了觀看時長,就能隨機領取幾塊錢的優惠。“這類措施主要是針對中老年群體,因為他們空餘時間更多,也容易被幾塊錢的優惠吸引。”一位電商從業人士表示。 電商分析師魯振旺認為,現在直播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在直播增速變慢後,未來中小品牌會比較難,在資金實力上很難為自己砸錢引流,而大主播也隻願意賣大品牌,因此相較之下,自己搭建主播團隊,或是選擇多元模式的電商平台都是一個途徑,小品牌也要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銷售方式。 北京商報記者 何倩(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