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焦點

環球焦點

传承金鑲玉工藝盛行

时间:2025-04-20 15:53:31分类:知識

莆田已將莆田“金鑲玉”工藝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亮相上海世博會的有眼玉百艺难莆田“金鑲玉”

N本報記者 黃淩燕

本報訊 昨日,記者獲悉,不识曆經百年滄桑的金镶張氏“金鑲玉”工藝終於被“認識”,莆田文化部門已將其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年工

金鑲玉:漢代工匠用黃金修玉璽

清初,传承金鑲玉工藝盛行,有眼玉百艺难富人以佩戴“金鑲玉”首飾為榮;清道光以後就較為罕見

記者了解到,不识“金鑲玉”傳統工藝的金镶專業學名叫做“金銀錯嵌寶石玉器”或“貴金屬藝雕複鑲首飾”。

“金鑲玉”的年工由來與漢代和氏璧有密切關係。據史料記載,传承王莽篡位後,有眼玉百艺难脅迫皇太後交出玉璽,不识皇太後一怒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上,金镶崩掉一角。年工後來,传承王莽命能工巧匠修補玉璽,工匠們用黃金鑲上缺角,發現竟然更為貴氣精美。這塊玉璽後來被稱為“金鑲玉璽”,“金鑲玉”便由此得名。

清代初期,“金鑲玉”工藝十分盛行,乾隆皇帝曾寫下許多讚美“金鑲玉”工藝的詩篇。當時的民間富豪人家更是以佩戴和收藏“金鑲玉”首飾為榮耀。然而,因工藝精細複雜,造價昂貴,“金鑲玉”工藝品在清道光以後就比較罕見,在民間流傳的更是鳳毛麟角。

張阿嶽:民國時已年薪26萬

據檔案記載,莆田的張阿嶽是當時上海的“珠寶業特殊技術人才”,上海僅他一人身懷金嵌玉和玉鑲金的特技

令人奇怪的是,在莆田沿海北高鎮衝沁村,卻還流傳著這一傳統工藝絕技。1908年秋,在外學藝歸來的村民張阿罕在自家小院開辦了一個珠寶首飾加工作坊,主要加工“金鑲玉”、“玉鑲金”首飾。因手藝精妙,經他加工的“金鑲玉”首飾廣受歡迎。當時,莆田沿海的民間盛行男女婚嫁和老人壽誕都要備辦金銀首飾作為賀禮,這使張阿罕製造的首飾供不應求。隨著作坊生意越來越紅火,他的侄兒張如鑫、兒子張阿嶽等也都加入這個行當。

1937年底,張阿罕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張阿嶽繼承作坊。1938年10月,張阿嶽的堂兄張如鑫到大上海拓展“金鑲玉”珠寶生意,人手不夠,請張阿嶽到上海幫襯,在上海山西南路開設“天發珠號”珠寶商行,由張阿嶽發揮祖傳的“金鑲玉”手藝。

據民國時期“上海市珠寶商業同業公會”檔案記載,當時張阿嶽的年薪為“26萬元”,比一般職員高出許多。這原因就是張阿嶽是“珠寶商業特殊技術人才”,當年在上海市檔案館提供的“上海市珠寶商業同業公會籌備會”《珠寶商業特(突)出技術人才》中明確記載了“張阿嶽(莆田人),鑒別翡翠白玉水平很高,另有金嵌玉和玉鑲金特技”,而當時全上海所列出的珠寶行業特(突)出人才16人中,僅有張阿嶽身懷金嵌玉和玉鑲金的特技。

1952年,張阿嶽返回故鄉,利用在上海打拚的一些積累,又在家鄉開設了一家飾品雜貨店。張阿嶽擔心“金鑲玉”絕技失傳,他把技藝傳授給兒子張文水、侄子張文雖等人。在晚年,他還用毛筆留下了四套珍貴的“金鑲玉”、“玉鑲金”技藝的圖案資料。

傳統首飾:有圖必有案、圖案多吉祥

張阿嶽留下的四套圖案資料,正充分表現了莆田“金鑲玉”這老工藝的特征

1988年,張阿嶽的孫子張國王開設了珠寶首飾加工、零售店,開始恢複珠寶生意,並繼承了“金鑲玉”傳統工藝,實現了祖父張阿嶽一生未竟的事業。作為張氏“金鑲玉”傳統工藝的第四代傳人,張國王在傳承技藝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他設計的“金鑲玉”作品屢屢獲獎。

張國王雖然繼承與發揚了這一傳統工藝,但他擔憂,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這項傳統工藝可能會在商品化大潮中逐漸走形變樣,失其真諦。為此,他想到把這項祖傳的“金鑲玉”傳統工藝立項上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

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林成彬認為,“金鑲玉”傳統工藝曆經百年,傳承至今,這很可貴。這項工藝精細、成品造型美觀、美學價值珍貴。特別是張阿嶽留下的圖譜,充分表現了我國傳統首飾工藝中有圖必有案、圖案多吉祥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這一傳統工藝涉及民俗學、曆史學、工藝學、美學等諸多領域,工藝適應現代首飾消費潮流,是傳統工藝中古為今用的典型範例,在傳承的基礎上可向產業化轉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