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焦點

環球焦點

传承非遺不斷“出圈”

时间:2025-04-20 00:13:41分类:綜合

蜀山非遺,蜀山始於曆史,非遗恒於傳承,匠心堅守匠心;蜀山非遺,传承亦行於時代,蜀山傳承文明,非遗探索創新。匠心

近年來,传承非遺不斷“出圈”,蜀山通過跨界融合的非遗方式實現保護創新,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匠心非遺保護與傳承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中交輝相映,传承讓更多的蜀山人共享保護成果,惠及全民。非遗

匠心堅守,匠心熱愛可抵歲月長

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吳氏船模、智慧巧思指尖定格的廬州麥稈畫、一針一線繡出百年中式審美的徽幫裁縫、一雕一刻盡顯文化芳華的木版水印花箋……很多人會用“擇一事,愛一生”來形容非遺傳承人,但他們為何會如此堅守、這般熱愛?這個答案可以在這幾位非遺傳承人身上尋到。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早在數千年前,船就作為一種交通工具,逐波於人類曆史長河之中。在廬州吳氏船模傳習所裏,目光所及,帆桅林立,鄭和寶船、古羅馬商船、李鴻章官船、巢湖民船……恍惚間猶如置身於波濤洶湧的海麵之上。這些都是省級非遺項目廬州吳氏船模代表性傳承人吳培匠心製作的寶貝。

吳培已年過古稀,幾十年來,他共製作了近700艘船模,包括風帆船、古戰船、遊船等80多種類型,最大的可下水載人,最小的不足掌心一寸,船身、船帆、船槳、船舵,每個部位都精細可見、真實可感。

(吳氏船模製作需幾十道複雜工序,十分考驗人的耐心和毅力。王樹平 攝)

從船的形態、尺寸到每個部件的花紋,吳培都會反複查閱資料,力求還原其最真實的麵貌。憑借這種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和一雙巧手,他被稱為“指尖上的江淮船王”。

要做好物,先要做好人。要守好藝,先要守好心。

非遺不僅僅是一件件體現精湛技藝與古老智慧的工藝品,更蘊含著真實可感的匠心和可參與體驗的生活。廬州麥稈畫傳承人馬龍麟就像一位魔術大師,上演著魔法奇跡。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畫”中的白鶴,正欲展翅高飛,油亮的羽毛發出柔和的光色,如同華麗的綢衣,誰能想到這栩栩如生的畫作,竟是由毫不起眼的麥稈製成。一捆麥稈、一把剪刀、一瓶乳膠、一把電烙鐵,馬龍麟運用樸素的工具,點麥成“金”、妙筆生“畫”,將麥稈製成一件件古樸典雅、纖毫畢現、吉祥寓意的工藝品。

煮、剖、刮、熨、剪、裁等幾十道工序,完成一幅複雜精致的麥稈畫,需要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因為每一個細節都要用心用情、精益求精。馬龍麟把幾十年心血傾注在自己摯愛的麥稈畫創作中,樂此不疲,隻為讓傳統技藝被更多人了解,這也是所有非遺傳承者的信仰,為傳統技藝不斷傳承、進步,適應時代發展樹立起堅實的精神支柱。

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堅守中,兩位古稀老人不見任何疲倦,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大抵如是。

匠心傳承,非遺薪火生生不息

時代底色,是技藝薪火相傳,是創新生生不息,是精神賡續綿延。從事裁縫這一行當,成為非遺傳承人,徽幫裁縫傳承人王俊坦言這源於他對爺爺和父親的情感,離不開家學傳承。

說起徽幫裁縫,要追溯到民國時期的“徽仁洋服”。當年,一位來自安徽績溪的年輕人,與同鄉好友、徽州儒商胡學仁,在上海合股開辦“徽仁洋服”店,精湛的技藝吸引了全國各地社會名流前來訂製。這位昔日的安徽小夥,就是徽幫裁縫現任掌門人王俊的爺爺王允茂。王俊回憶,爺爺雖年過古稀,但依然沒有停止對裁縫技藝的鑽研。爺爺視自己的工具為珍寶,一口氣可以報出幾百個尺寸和工具。並在數十年的積累中,逐漸形成一套“四功、六針、九法、十六訣”的成熟技藝體係。

(“徽幫裁縫”在一裁一縫中定製出傳承的工絕。劉兵生 攝)

王允茂去世後,當年隻有20歲的王俊從部隊轉業歸來,進入服裝學校學習技藝。王俊耐心打磨縫製技藝,深入了解刺繡文化,堅守、傳承著老一輩的初心。1992年,王俊在合肥重新創立起“徽仁洋服”品牌,以字母“H”和八葉蓮花為原型,注冊了“徽幫裁縫”品牌商標,讓老字號重煥青春。三十年間,王俊對於當前徽派服裝的造型設計、現代工藝流程有著深入研究,並加以改良創新。他的作品中,多有古樸與現代相結合的新款式。他還將自己的店鋪開到了都市最繁華的街區,精心布置櫥窗展陳,打造成城市的風景線、街邊的“非遺博物館”,吸引市民一覽風采、了解非遺。

有著相似經曆的,還有木版水印花箋製作技藝傳承人——童敏。

花箋雖小,但紙筆之間道盡心中詩意、字裏情義。童壽記始於1910年,1923年正式創牌,木版水印花箋技藝是童敏家族傳承的一門手藝,而他則是從小跟著技藝第三代傳人——他的堂叔公身邊看其製作紙箋,耳濡目染中,便愛上了這門手藝,開始自己搜集資料學習研究,成為了童壽記木版水印花箋新一代傳承人。

(花箋雖小,但紙筆之間道盡心中詩意、字裏情義。詹偉偉 攝)

如今,王俊和童敏也都帶起了自己的學生,從學生到老師,轉換的是角色與身份,不變的是傳承與延續。

未來已來,創新賦能非遺“活”起來

非遺傳承離不開創新賦能,唯有結合非遺之“古”與時代之“新”,才能讓大眾真正走近非遺。

吳培帶了不少學生,包括她的女兒吳婷。作為吳氏船模新一代的傳承人,吳婷和父親一起探索船模文創產品的創作。船模果盤、船模桌麵收納盒、金屬船模裝飾品……這些時代精致審美下的實用衍生品,迅速打開年輕人的市場。

當非遺遇上文創,物質與精神達成一種和諧之美,這場“雙向奔赴”,也讓非遺文化走進生活,走到身邊,走入尋常百姓家。

童敏與他的學生探索運用現代傳播載體,讓更多年輕人漸漸了解、喜歡木版水印花箋這項技藝。

而馬龍麟的孫子費鈴峰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跟著她學習麥稈畫製作。如今,還是初中生的費鈴峰,學習非遺技藝已有十個年頭。他不僅能完成一定難度的畫作,還在跟著奶奶探索創新麥杆畫的更多可能。“帶著麥稈畫技藝走向世界。”這個目標,已在費鈴峰心中深深埋下。

王俊則致力於讓“徽幫裁縫”成為“穿在身上的文化”。他最新創作的一款胸針,是以城市地標大蜀山為創作原型,讓傳統技藝與本土特色元素相結合,打造創意配飾,讓非遺文化變得更親近、更可感。

 (馬龍麟向年輕人介紹麥杆畫的技巧。劉兵生 攝)

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創新,都是對傳承的堅守。正是這份堅守,讓每個非遺項目傳承人,發自內心的驕傲和自豪。

近年來,蜀山區不斷加大對非遺項目的挖掘、保護和宣傳力度,蜀山非遺與經濟、文化融合發展。辦活動、開展覽,“走出去”“請進來”,打造VR展廳、數字非遺,線上線下融合互動,隨時隨地感受非遺魅力……截至目前,蜀山區共有省市區級“非遺”項目57項。其中,列入省級保護名錄11項,市級9項,區級37項。未來,將有更多非遺在新時代中“活起來”,穿越時光,走進千家萬戶,綻放時代光彩。

非遺文化,承載著城市曆史,察今知古,探本溯源。蜀山非遺人,保持初心,精雕細琢,文化之韻,閃耀歲月。這些,鑄就了蜀山獨特的文化風貌,賦予這座活力之區,強盛的生命力。

來源:詹偉偉 張娜 朱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