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焦點

環球焦點

贝静急盼專業保護這塊石碑

时间:2025-04-20 09:28:36分类:百科

宋代的纪念静蒙碑刻、明朝的馆里墓誌、記載官員事跡的多宝碑文……由於長年放置在林墩戚繼光紀念館裏,許多文物已有破損,贝静急盼專業保護

這塊石碑,纪念静蒙請來的馆里專家都無法拓製,希望有專家能來“妙手回春”

N本報記者 許愛瓊 馬俊傑 文/圖

核心提示:莆田黃石鎮林墩村南塘湖畔,多宝有座戚繼光紀念館,贝静被鋸木場“入侵”已好多年。纪念静蒙本報昨日刊登的馆里《抗倭古戰場 今成鋸木場》一文引發市民關注,當地村民說,多宝位於南塘湖畔的贝静林墩村曆史上出了不少文人高官,一些記載這些曆史人文的纪念静蒙珍貴碑刻如今被收藏在戚繼光紀念館內,其中有一座記載明朝監察禦史方珪的馆里碑刻,經過歲月的多宝洗禮,碑文早已模糊,當地熱心人士邀請了很多文人誌士進行拓碑,都無功而返。他們希望有專家能妙手回春,破解碑文,還原文物的本來麵貌,了解更多南塘的史實。

宋碑成浣紗墊腳石 村民出資為它療傷

戚公祠外牆上,“林墩抗倭古戰場”幾個白底黑字十分醒目。在戚繼光紀念館管理人員洪瑞鳳的指引下,記者見到戚公祠裏幾個差點毀於民間的“寶貝”。在戚公祠大院內,有一座1米多高的石碑,上書“林峬”,碑刻中間有一條明顯的裂縫,底部也出現“掉皮”。

據介紹,這是南宋鹹淳年間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常挺所書。林顯龍是宋代林埔(今林墩)人,官居承議郎瓊州軍州事通判,宋鹹淳三年,他想在林埔村路口立一石碑,便請妻子的親戚南宋宰相黃鏞(涵江黃巷人)書寫,黃鏞認為常挺善寫大楷,便委托他代筆,常挺欣然受之,並特意在寫“林”字時,雙木都有豎鉤,稱雙鉤“林”。在寫“埔”字時,他覺得土字旁不夠大氣,便自創了“山”字旁,並把山字提得高一些,稱高山“埔”,以示與眾不同。

這塊碑刻至今已有700多年,十分寶貴。洪瑞鳳說,“文革”期間,戚公祠遭到嚴重破壞,之後這塊碑刻流落民間,並被村民扔在附近的一條溪邊,成為人們浣紗洗衣的墊腳石,碑刻因此斷裂成兩半。直到上世紀90年代戚公祠重修時,才被尋找到並送回戚公祠,村內一些熱心的老同誌自己出資請人給碑刻動了回“手術”,縫上“傷口”,這才使碑刻以完整的麵貌示人。這些熱心的村民希望,有專家能指導他們更專業地保護碑刻,不讓它再無辜受傷。

在石碑一側有一座很普通的民房,門上的四個木雕字卻有著非凡的來曆。因缺乏專業保護,木刻字也有些風化掉色。洪瑞鳳告訴記者,原來,這裏曾是林墩崇孔祠,祀奉著邑賢林龍江,林龍江也是三一教主,當時三一教得罪了當地知府,知府下令要將當地三一教祠全部毀掉。戚公祠內的管理人員知道這一消息後,提前將祠門上的牌匾換成了“林埔書院”,這才免於一劫。

“三絕碑”險遭毀壞

在戚公祠右側,有一座戚公史跡陳列室,這裏也是“藏龍臥虎”。在陳列室的右角落,豎著一塊墓誌,上麵嵌著明朝戶部主事洪珠的墓誌。洪瑞鳳就是洪珠的後裔,他告訴記者,洪珠曾曆任應天府尹、貴州左布政、戶部主事,其叔還是杭州知府。這塊墓誌由林俊撰文、鄭嶽篆額、文徵明書丹,這三個人都是時俊,因此這塊墓誌也被稱作“三絕碑”。

其實,這塊“三絕碑”也差點被毀。洪瑞鳳說,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家豬圈裏有這麽一塊石碑,卻不知道它的寶貴價值。長大後,洪瑞鳳知道了石碑的來曆,便開始忠誠地守護它,在戚公祠重修時,他義不容辭地將石碑捐獻出來,讓更多人瞻仰紀念。

在洪珠墓誌的對麵角落裏,還有一塊記載明朝官員方珪事跡的碑文,方珪也是今林墩人,官拜京都監察禦史,巡督蘇、鬆、常、鎮四郡及兩浙鹽課。“文革”期間,這塊碑文也曾被當地村民搬回家中,隨意棄置,並險遭破壞。遺憾的是,碑文上的字跡現已十分模糊,紀念館的管理人員請了很多當地業內人士都無法將其拓出來,他們很希望有關專家能關注這塊碑文,還它本來麵貌,並了解更多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