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暑假作業“玩”出新花樣 家長孩子一起忙
對不少中小學生而言,玩暑假可能是暑假另一個“小學期”的開始。今年中小學生的作业暑假作業清單裏,除了常規的出新書麵作業,還有拍視頻、花样孩起畫思維導圖、家长做調研PPT等形式新穎、玩難度較高的暑假任務。暑假的作业學習時間該如何安排,學生和家長又怎樣看待新出現的出新作業形式?記者向各中小學學生了解了校園暑假作業的布置情況,也詢問了學生家長、花样孩起心理學專家對暑假作業的家长看法。
多
數量多
寫25篇500字作文
摘抄100個好詞好句
這個暑假,玩即將升上初一的暑假陳同學要在不到50天的暑假中,完成25篇500字作文,作业平均一周寫4篇日記——這也就意味著,每隔兩天,他就得想方設法從平淡的生活中抓取新題材。“平常在外麵逛,一想到逛完了還得來一篇有意義的作文,心情怎麽也好不了。”他說。
在廈門一所重點中學就讀初一、初二的兩位同學,也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暑假作業單。即將升初二的王同學必須提前“默寫”八年級上冊的所有古詩文、摘抄100個好詞好句、完成7篇讀書感悟等;此外,還要以PPT或小論文等形式,展示課題調研結果。為了提早完成作業,王同學在暑假第一個月,就上網抄完了100句本應通過讀書完成的“每日摘抄”。
在初中的暑假作業裏,分級作業的現象較為普遍——即按照市質檢的成績來規定暑假作業的數量。分級作業原本的出發點是因材施教:給成績較好的學生布置提高類題目,讓成績相對落後的同學鞏固基礎。但在部分學校,暑假作業量隨著成績的下降而遞增,成績較好的“A層”學生可免寫部分作業,而“B層”“C層”學生的作業較多,其中不乏抄寫作業。“單詞抄4遍,語法聚焦抄3遍,有的科目還要抄市質檢的卷子。”一名即將升上初二的同學向記者透露。
人數多
全家動員做作業
家長聯係實踐地點
有的暑假作業則需要“全家動員”。比如手抄報——這雖是很早就出現的作業形式,但至今仍在校園裏流行。
思明區中小學的特色作業也需要大人、小孩一同完成:“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打卡。該任務要求以小孩打卡、大人陪同的方式,完成每日定點的垃圾分類任務,並同時在線上公眾號和線下垃圾分類督導員處“蓋章”,累積60天的暑假打卡。
有時,家長也需要調動社會資源,幫助孩子完成任務。一所中學在暑假給了初三學生組隊實踐的機會。曾同學的母親告訴記者,孩子們組成了固定的小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多項社會實踐任務,做成實踐報告PPT,參與班級、學校的評比。“家長們聯係了居委會、工廠等地點,讓孩子們參與進來,可以很好地增長見識,增加社會經驗。”
新
拍視頻講解數學題
對著App說作文
家住海滄的方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即將上三年級的孩子有一項特殊的作業:拍數學說理視頻。“我們要拿著手機,將孩子講解題目的過程全部錄下來,然後上傳給老師驗收。”方女士說,雖然這項作業形式比較新穎,也可以幫助孩子真正理解一道題目,但因為小孩在鏡頭前說話容易緊張、卡頓,往往一條視頻要“NG”多次、反複錄製,成功拍完往往要花上一個多小時。
用思維導圖串聯知識點,也是中小學暑假作業的新形式之一。即將上初三的薑同學是雙十中學初中部的學生,她的暑假作業之一,就是用思維導圖串聯初一、初二的全部英文詞匯,每個單元各畫一張。薑同學表示,自己動筆畫思維導圖這種做法比較新,且有一定難度。
小學語文老師阮女士告訴記者,她為自己的學生布置了“用語音寫作文”的暑假作業。這項作業需要借助手機App“語記”——孩子們對著App“說作文”,該App將錄音轉化為文本,再由家長幫忙修改文本裏的口語化表達和語氣詞,形成一篇篇小日記。該作業專門針對一年級剛開始嚐試寫作的孩子,能同時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入門寫作。
此外,一所學校的初一學生需要用10張照片或圖片記錄生活的最美瞬間,並配上心得短文;而另一所重點中學的初三學生則要學會自己買菜、做菜給家人吃。“女兒平時很少做家務,但通過完成這項作業,她也學了買菜和做菜。”阮女士對記者說。
(文中人物應受訪者要求均采用化名)
【家長說】
新形式有利有弊
可安排彈性作業
不少家長認為,作業量過大,可能讓孩子對暑假作業產生厭煩情緒。“布置周記的出發點很好,但一周4篇500字作文的確太多,很可能會讓孩子厭倦,應付了事。”陳同學的家長說。另一些家長則反對學校布置太多抄寫作業,“抄課文、抄範文,這類作業不經思考,耗費時間且意義不大。”小孩即將上三年級的陳女士對記者說。
而形式多樣的作業,在家長眼中也有利有弊。如拍視頻、做手抄報,往往需要家長協助,“耗費時間很多,但小孩的收獲有限。家長也跟著忙,忙不過來就找淘寶做排版設計。”陳女士透露,暑假作業形式有趣,但可能令家長疲於應付。
有家長建議,學校在布置作業時,可安排部分彈性作業,留出課餘時間。“學校在布置作業時,可以設置部分固定作業,輔以彈性作業;同時提供一些閱讀書單,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學習建議,供家長參考。”陳女士建議道。
【專家說】
作業難度太大
可能適得其反
海滄中學心理老師、二級心理谘詢師陳楊麗表示,若暑假作業過多、難度大或形式複雜,可能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如果學生長時間無法恢複學習上的自信心,則可能降低學習動力、削弱學習興趣,成績落後的學生可能產生學習習得性無助。
陳楊麗認為,新形式作業的出現,減少了書麵作業的單調枯燥,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但如果形式過於複雜,則會增加學業負擔,容易出現重形式不重內容的現象;此外,部分作業對低年級的學生偏難,家長需參與甚至包辦作業,這樣反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記者 黃語晴 趙張昀 製圖/張平原)